2011年5月的一天,负责海外地区wafer代工的sales通过两个多月的尝试,利用上游供应链关系,打听到一些东芝相关人员的邮件下载亚博的联系方式。
2011年6月8号,经过辗转的介绍,终于用邮件成功联络到了日本东芝功率器件部门的负责人,很惊喜的是,东芝方面的回复是,“很巧合,我们目前确实正在寻求中国代工厂,但具体的计划是在一个月后也就是7月份安排,没想到你们先找到了我们”。正是这样的主动出击给东芝留下来良好的第一印象,第一时间拉近了距离。
2011年9月份,两家公司进行了漫长的交流,东芝索取了关于方正微电子方方面面的信息,譬如:公司商业模型、发展战略、产能规划、、基本报价、人力配置、设备清单、近三年财务状况、体系的建立情况、运营管控系统、生产品质规范等等。打印出来的纸本几乎堆满一个卡座了。不仅如此,东芝对每一个数据要求极为严格,需要说明出处,加以解释和证明。这是此前从未面对过的要求和考验。由sales统筹,发动全公司的力量配合。如期把数据和材料给到了东芝手里。而通过后面的接触,恰恰都证实了这一点,日本文化所致,日本人做事风格极其细致和严谨,而这时候,团队充足的准备和足够的耐心,对于客户如期导入显得尤为重要。
2011年9月底的一天,看起来平常的一天,因为sales邮箱里的一封来自东芝的邮件而变得特别。fmic正式进入第一轮备选fab,和其他6家fab进行竞争。取得了初选的资格,这无疑是对前期经历无数个日与夜整理资料的团队一个最好的消息,也就在这一天,得到了消息,东芝团队将马上访问fmic,进行实地的考察和首次评估。通过初选,可以开始商务洽谈,而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从这一个开始到2012年3月我们终于签订“生产合作协议”,中间历时近10个月,牵动了方正微电子上至王总、下至基层操作人员的心,甚至方正集团领导的鼎力支持,这个过程,也让我们对日本人办事很tough的风格深有体会。
在合同初稿讨论之初,东芝要求方正集团总办会的决议书来证明,方正微电子未来五年内经营wafer foundry业务,且将得到集团的持续支持。最终,方正微电子的总裁王贺光出面,诚挚邀请方正集团董事长亲自给东芝写了一封保证书,才得以认可。
而接下来10个多月来,仅讨论合同一项,双方进行了数十次的电话会议,来往的mail达300多封,来回改动的合同原稿达20多版,而东芝团队也以每个月1-2次的来访频率到访方正微电子进行面对面探讨。在会议室,常常为了一项条款,双方讨论至深夜,白板上写写划划,每一次东芝都要仔细地把白板上的讨论笔记用相机拍下来。谈判中,双方业务人员时而争吵的面红耳赤,甚至拍案而起,也时而因为一个玩笑而哄堂大笑。谈判的过程,是双方不断互相较真而又不断妥协的过程,是为了找到最佳的共赢点、利益点持续斗争的过程。几次会议下来,业务员笑言“皮都脱了好几层,快崩溃又活过来的感觉”。
尽管以fmic的行业地位,与东芝这样的业界巨头相比,本身地位具有不对等性,然而在合同谈判中,对于原则性的条款,fmic的sales坚持不让步和妥协,比如“如因芯片质量所致的产品终端出问题,代工厂负无尽的赔偿责任”,尽管是几率非常小事件,然而如一旦发生,这种条款可能是对一个晶圆代工厂毁灭性的打击。经过来回几轮的谈判,最终双方同意,设定赔偿最高限额不得高于wafer价格的3倍。于此同时,鉴于fmic之前有与韩国设计公司合作的经验,并且考虑行业和产品特殊性,fmic提出了承诺产能和客户订单比例绑定关系。诸如此类的谈判技巧,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公司利益,将风险最小化、可控化,在彼此争吵中取得妥协,在互相让步里获得利益。
2012年3月12日,具有milestone意义的一天,正式宣布日本东芝和方正微电子顺利签订了“生产合作协议”,双方正式开始业务合作!合同成功的签订,是举公司之力共同努力的成果,更是我们清晰定位和果断决策的战果。
2012年末,东芝的产品成功通过可靠性验证,开始量产。